


这个七夕,我们制作了一期AI(爱❤️)播客。
这是一组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书信,记录了一对上海年轻恋人之间的深情往来。
在那个没有微信、没有视频的年代,纸短情长,字字句句承载着他们朴素而真挚的爱。
这些书信将我们带回到四十年前的日常烟火中:徐爱国让女友在寄杂志时捎上卫生纸,只为每月省下两三角钱;他会细心记下慧敏生理期的时间,在信中反复叮嘱她要好好休息、不要碰冷水;甚至会用部队发的电阻丝亲手绕制一个电炉,只为省下几块钱买来的阿胶,留着给慧敏产后补身体。这些如今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的细节,却是那个年代关于生活与爱最真实的注脚。
让我们透过这些泛黄的信纸,回望上一代人如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以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爱情。也许,正是在什么都“快”的今天,我们才更需要学会慢下来,在细节中看见爱、表达爱、守护爱。
❤️ 时间回到1984年的春天,带着羞涩的问候和刻骨的思念,徐爱国和慧敏的爱情在书信中悄然生根。距离没有冲淡感情,反而让每一次通信都变得珍贵无比。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恋爱的初期,听一听在1984年3月到6月的字里行间,那份最纯粹的牵挂与最朴素的规划。
❤️ 1984年的春夏之交,思念是爱情的底色,而承诺则是它的未来。当炽热的思念逐渐落地,变成对未来的踏实规划,爱情也迎来了新的阶段。从缠绵的“您好吗”到具体的“家具怎么做”“结婚证何时领”,他们的书信开始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同见证从1984年4月到11月,他们如何小心翼翼地,将浪漫的爱情编织进现实生活的经纬。
❤️ 1984年秋,一纸婚书,一套家具,一个新的家庭就此诞生。但生活的考题才刚刚开始,尤其是对于这对相隔两地的夫妻。婚后的爱情,不再是花前月下的遥望,而是变成了从1984年10月到1985年琐碎日常里具体的关心:是寄去的五块钱,是叮嘱的一件寒衣,是无数个“望保重身体”的唠叨。接下来,让我们感受婚后生活里,那份更为深沉和坚韧的情感维系。
❤️ 时间来到1986年,爱情的结晶,让生命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,也让肩上的责任多了一份甜蜜的重量。书信的焦点,渐渐从夫妻之间的彼此叮咛,转向了对新生命“小芳”的共同期盼与呵护。从此,他们的世界里多了一个小小的她,思念也从两人之间,蔓延成了三口之家的牵挂。最后,让我们一同聆听,在为人父母之后,他们的爱里又增添了怎样深沉而动人的篇章。
信件经授权摘自张乐天主编《橙色的爱:细节》,天津人民出版社,2017年3月
技术支持:扣子空间、剪映
配乐:《大约在冬季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