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人人都是播客
打开APP
50分钟
预制菜包围下,“秋收”的味道去哪儿了?
130
0
8天前

秋分时节,本是稻浪翻滚、瓜果飘香的传统丰收时刻。然而如今,超市货架上的西兰花、西红柿、黄瓜等蔬菜四季常驻,“青黄不接”这个词,已悄然从现代人的生活词典中消失。

当预制菜成为热议焦点,当外卖变成日常选择,我们与土地、与食物之间最本真的联结,正经历着怎样的改变?

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有容看来,农业与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是不可逆的趋势。但他也指出,市场有时并不理性——比如对“甜度”的过度追求,会让作物失去原本丰富的风味。

与此同时,在市场和味蕾的双重选择下,我们餐桌上的“新”与“旧”正在微妙更迭。食农领域公益从业多年,马小超曾参与种子保护工作。她在河北王金庄村见到这样一个场景:村民们至今仍在梯田里轮作上百种作物,社区种子库中保存了百余种地方品种。“地种百样不靠天”,不仅是农民的生存智慧,更是与自然共处的朴素哲学。

尽管育种技术和物流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食物多样性,越来越多人却开始转身走向阳台,尝试亲手种植。预制菜的兴起,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现代人复杂的情感:我们拥抱便捷,却仍本能地渴望与土地的真实连接,向往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自然状态。

本期《湃客Talk》邀请植物学家顾有容与食农实践者马小超,一起聊聊秋收背后的品种迭代、文化记忆与土地情感,探讨我们与食物、与自然之间那些“剪不断、理还乱”的深层联结。

【本期嘉宾】

顾有容 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、植物学家

马小超 食农领域公益从业者

【时间轴】

01:12 秋天的第一个南瓜,有几个人认识?

04:31 西红柿的逆袭:从“钢铁硬汉”到“柔软甜心”

09:09 21元三根的彩椒?它不是来填饱肚子的

12:23 白色草莓:除了能拍照,还剩什么?

16:36 “葡萄爱马仕”如何跌成“葡萄大路货”?

23:11 小农的无奈:爱种的品种怎么没了

25:15 这个世遗村庄,冬至给小毛驴煮面

36:31 阳台种菜:种的不是菜,是焦虑的解药?

43:18 年轻人返乡种地?别把腰练废了

44:50 2055年的秋分早餐盘会出现什么?

51:46 预制的秋天味道,植物学家怎么看





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快下载荔枝app抢沙发吧!
00:00
50:20
1.0x